朱有勇院士谈“水稻上山”叫法,究竟是怎么回事?

来源: 农交网 2023-07-04 11:17:54
1139次

近段时间,围绕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研发推广的“水稻上山”技术相关话题引发热议。有人认为这是大好事,也有人质疑山上种水稻不切实际,还有毁林造田的嫌疑。下面农交网小编带来朱有勇院士谈“水稻上山”叫法,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朱有勇院士谈“水稻上山”叫法

6月30日,朱有勇打破沉默,在他推广种植水稻的山地上,接受了中国三农发布的独家专访。

朱有勇:应该到实地来看一看,

不能颠倒黑白

网络有人将毁林造田的不相干视频,移花接木与“水稻上山”联系起来。评论区骂朱有勇“坑害农民”、“祸及子孙”,他承受了巨大压力。

面对网上的质疑,朱有勇表示,网上的信息他虽不太关注,但内心非常委屈。他认为,大环境不应该是这样子的,应该宽容创新。大家应该到实地来看一看,不能颠倒黑白。

朱有勇对网上的误解有伤心,有委屈,但没有怨恨。他也表示,“我能理解很多这些网上的同志们。因为对于水稻旱种、坡上种水稻、水稻上山,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不是学这个专业的,我也不相信。这个跨度有点大,让人家完全接受是有个过程的。当然,作为一名科技人员,做事就是要有定力,就想好好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朱有勇说。

二、水稻上山究竟是怎么回事?

据了解,“水稻上山”是一种杂交稻雨养旱种的栽培技术,即把“山下水田”的杂交稻品种引到“山上旱地”种植,不用泡田,不用育秧插秧,也基本不用浇水灌溉,还能有较好的产量。

其实,朱有勇一开始都是叫水稻旱种,但在培训农民种植技术时,农民对水稻旱种的意思不是很了解,而“水稻上山”一听就懂,于是也就叫起了“水稻上山”。

在云南省澜沧县,村民以种玉米为主,水稻亩产只有150公斤。而这里的农民会把玉米卖了,去买大米,可能300-400公斤玉米只能换200公斤大米。朱有勇想让山区人民都不去买粮吃,而是靠自己种,除了满足自己的口粮安全以外,对国家的粮食安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

去年,朱有勇把澜沧县选为示范点,并推广了旱地水稻2861亩。他告诉记者,他从小生活在农村,那里的山坡上就没有一点水田,全都是旱地。他的初心就是一定要让山上的农民吃上自己种出来的大米。

以上就是朱有勇院士谈“水稻上山”叫法的最新回应。

上一篇: 濮阳市颁发首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动产权证书!在哪里办?
下一篇: 国家要搞“退林还耕”是真的吗?官方最新辟谣!
乡村振兴大潮催生的创业好项目!本地还剩1个名额,手慢无>>>>
banner
你可能感兴趣
一键获取 产权交易定制服务
申请试用
咨询了解
其他
填写产权交易定制需求,免费获取产权交易解决方案
精选农村产权交易
精选项目推荐 更多
农交网 解决方案 农商入驻 美丽新乡村 致富项目 地信网
服务热线 400-6666-737
农交网是土流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农村产权交易合作解决方案提供商 湘ICP备14003170号 ©版权所有土流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