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

来源: 农交网 2023-06-12 15:44:09
1104次

为加快摸清全省历史文化遗产“家底”,推动建立分级、分区、分类相结合的省域保护体系,安徽省住建厅编制《安徽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下面农交网小编带来安徽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如下:

一、2035年安徽全面建成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规划指出,到2025年,具有安徽文化特色的分级分类保护传承体系初步构建,保护对象名录基本完善,形成一批以用促保、保用结合的活化利用示范案例。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识牢固树立,保护传承工作融入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格局基本形成。

到2035年,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安徽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全面建成,各时期重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保护、充分利用、活态传承。不敢破坏、不能破坏、不想破坏的体制机制全面建成。城乡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全面融入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人民群众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

二、严格控制大拆大建,禁止挖山填湖、砍伐老树等

规划明确,安徽将稳妥推进城市更新,在城市更新中建立历史文化预保护机制。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对老城区、老街区、老厂区预先进行历史文化价值评估,及时认定公布保护对象,落实保护措施。同时,严格控制大拆大建,禁止破坏地形地貌、挖山填湖、拉直道路、砍伐老树等改变历史格局和环境风貌的行为,不随意拆除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古民居,不大规模、成片集中拆除现状建筑。同时,要彰显地域风貌特色,延续地域人文环境特色。

同时,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保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适宜的人口密度和社会结构,延续城乡人文环境和生活场景。在引导建筑风貌继承创新方面,要对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等风貌品质提升进行设计研究,延续城市文脉,彰显城市特色,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

规划还指出,要改善特定功能区人居环境,补足基础设施短板,因地制宜改善提升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防震减灾能力,提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传统村落、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地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制定应急处置预案。

在弘扬历史文化方面,要加强研究阐释工作,拓宽价值研究,夯实安徽历史文化基础,加强考古、历史、地理、经济、社会、政治等专业的研究协作,加快研究成果转化,鼓励相关文史典籍整理和编撰出版。同时,要多维度展现安徽文化。全面整理安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推动黄梅戏、徽剧、庐剧、傩戏、目连戏、青阳腔等戏曲艺术推陈出新。依托国家文化公园,全面提升安徽文化展示传承水平。

以上就是安徽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相关内容的介绍。

上一篇: 2023中国特大城市名单:有哪几个?
下一篇: 2023合肥低保标准:每月多少钱?合肥提高城区低保标准!
乡村振兴大潮催生的创业好项目!本地还剩1个名额,手慢无>>>>
banner
你可能感兴趣
一键获取 产权交易定制服务
申请试用
咨询了解
其他
填写产权交易定制需求,免费获取产权交易解决方案
精选农村产权交易
精选项目推荐 更多
农交网 解决方案 农商入驻 美丽新乡村 致富项目 地信网
服务热线 400-6666-737
农交网是土流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农村产权交易合作解决方案提供商 湘ICP备14003170号 ©版权所有土流集团有限公司